当前位置:首页
> 部门资讯 > 工作动态

我市积极探索做好文华奖后半篇文章

发布日期:2024-04-08 11:26 [ ] 浏览次数:

江淮沿海、黄海之滨,烙印了楚汉文明的文脉基因,我市作为现代戏之乡、淮剧发源地,继2016年淮剧《小镇》获十五届“文华奖”后,在做好文华奖“后半篇”文章方面继续探索、持续破题,力争交出成色十足、特色鲜明的盐城答卷。

从台上到台下,传统文化绽放时代光彩

湖荡湿地孕育了《小镇》温润纯良的人物性格,也策应了我市绿色自然的发展内涵。在用好湿地城市与淮杂文化天然融合这一优势基础上,将淮剧《小镇》剧情有机植入九龙口沙庄古村,全景式再现剧中的18个生活场景。以“番外篇”形式将剧目“演艺+实境秀”立体再现,系统融入淮剧、杂技、发绣、瓷刻等非遗好戏,使之获得最丰富的审美体验和艺术观照。淮剧小镇首开爆火,先后获评全国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优选项目、省级文旅产业融合示范区。淮剧小镇建成后,陆续吸引了众多国家、省媒体单位争先报道。特别是2023年5月中央电视台CCTV-1《非遗里的中国》江苏篇专程走访,撒贝宁等知名艺人亲自推介,引发社会关注,其网络影响力综合指数位列当日晚间黄金档电视节目第一位,社交美誉度99.55。

从奖杯到口碑,非遗传承历经凤凰涅槃

淮剧是国家级非遗项目,现代淮剧《小镇》则是非遗中的艺术瑰宝。在国有院团全面深化改革大趋势下,市场化运作显然是精品延续发展的生存之道。但由于戏剧具有“剧场”的附带特征,如何将剧场内的“小众群体”拓展为剧场外的“大众市场”成为重中之重。

一是守正创新引发共鸣。一方面多方听取意见,坚持在演中改,改中演。该剧先后入选文旅部“百年百部”重点扶持作品、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省舞台艺术精品创作扶持工程重点投入剧目等;并赴云南、广西、贵州、四川等地以及欧洲荷兰、比利时等地巡回演出,力求让传统文化有更加强劲的时代脉搏。另一方面则针对不同群体审美风格和不同场合演出要求,在保留淮剧传统韵律基础上,对《小镇》剧情、唱腔、灯光舞美等进行改编,合理进行“潮味”化改编。原汁原味的“经典版”面向大众,现代新潮的“青春版”面向青年和学生群体,简约紧凑的“小剧场”版在多家城市场馆内商业化演出。累计组织演出近千场次,观众达100多万人次,在各类群体中引发巨大反响与广泛共鸣。

二是数字变量撬动增量。通过VR、元宇宙等技术推出“中华淮剧”APP,利用“两微一端一抖一号”以及喜马拉雅、网易云音乐等推广新传播用户。目前中华淮剧新媒体点击量超1.5亿次,获赞数超420万次,关注粉丝数超65万人。淮剧传承发展工程获评全国文旅融合创新项目提名、长三角企业数字化创新案例。

三是“人才至上”赓续血脉。坚持物质和精神双向激励,全市新增20个全额拨款事业编制用于创作人才引进。加大“政府文艺奖”“文化惠民和舞台艺术精品工程专项资金”等奖补力度。陈澄、徐新华等文艺工作者成为全国、省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目前我市创作队伍已造就一批本土创作“带头人”,凝聚一批热爱创作“社群团”,形成一批梯队创作“传帮带”,“创作看盐城”社会认同度不断提高。文艺工作者自豪感、归属感不断增强。

从有剧到“有戏”,赓续文脉谱写华章

一花独放不是春。继淮剧小镇、戏剧《小镇》接连获得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关注后,我市一方面抓住“演”字不放松,推动包括《小镇》在内的各类获奖作品在送戏下乡中“打头阵”,促进社会效益最大化;另一方面也“借势”打造“盐城有戏”IP。出台《盐城市淮剧保护条例》,使各界迅速形成共识,保障淮剧事业持续发展。常态化举办四季小剧场艺术季活动,汇集淮剧、昆曲、杂技剧、综艺、新潮话剧、舞剧、音乐会、脱口秀等多种形式,引进开心麻花、北纬零度等悬疑、儿童、沉浸式戏剧等多元剧目,累计演出1300多场,接待服务近30万人次,深受市民游客特别是年轻观众热捧。百川汇海打响盐城演艺品牌,既有著名导演王潮歌的荷兰花海《只有爱》,更有扎根本土的大洋湾《盐渎往事》、西溪《天仙缘》等8个文旅融合产品,让市民游客在观赏中沉浸、碰撞中思考、返程中回味,枝结更多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交融硕果。

下一步,我市将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探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呈现诸多路径,努力向世界彰显中华历史之美、山河之美、文化之美。



来源:市文广旅局办公室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