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部门资讯 > 工作动态

越窑青釉执壶:见证阜宁北宋时期的历史变迁

发布日期:2024-07-23 15:18 [ ] 浏览次数:

阜宁,古称庙湾。南宋嘉定年间的《山阳志》已有庙湾记载。从得名庙湾,到建造城池,再到城垣倾圮,庙湾古城历经几百年风雨。如今的庙湾古城是后世重建,雄踞射阳河畔,阜宁县博物馆就位于重建的庙湾古城内。

现收藏于阜宁县博物馆的北宋越窑青釉执壶,是省二级文物。1999年,这只越窑青釉执壶被发掘于淮河入海水道一期工程的阜宁县羊寨镇立新村境内。

越窑盛于唐,衰于宋,是中国古代著名的青瓷窑系,其主要产地是唐代明州余姚上林湖一带,因五代时划归越州而得名“越窑”。其烧瓷的历史从东汉晚期持续到南宋末年,时间跨度达千年之久。

唐朝是越窑工艺最精湛时期。初唐时越窑继承南朝风格,盛产碗、盘、盘口四系壶、四耳罐、鸡头壶等。盛唐以后,越窑青瓷更为精美,赢得声誉。这一时期的越窑常将口沿做成花口、荷叶口、葵口,底部加宽,做成玉璧形、玉环形或多曲结构;胎体为灰胎,细腻坚致;釉为青釉,晶莹滋润,如玉似冰。唐朝茶学家陆羽在所著《茶经》中评价各地所产茶碗,将越窑青瓷排在首位。

越窑青瓷与唐代的饮茶风尚关系十分密切,因其瓷质造型、釉色之美,深受当时饮茶者的喜爱。饮茶风尚,又影响了越窑青瓷的型制。

北宋晚期是越窑的衰落期,规模和品质急剧下降。釉水灰暗而稀薄,光泽黯淡,此时的越窑青瓷已失去往日“夺得千峰翠色来”的清秀之美,沦落为日用品。

阜宁县博物馆收藏的这只北宋越窑青釉执壶,呈高喇叭形口、圆唇、圆肩弧腹、矮圈足,曲流不过口、扁条形执手,执手面上刻画竖条纹,满铺褐色青釉。

据博物馆讲解人员介绍,越窑青釉执壶多用于饮酒、饮茶,且价格不菲。立新村出土越窑青釉执壶,见证了阜宁北宋时期的历史变迁。

1999年,淮河入海水道一期工程建设中,在阜宁县羊寨镇立新村境内发现汉、宋聚落遗址群;2024年,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建设中,又在阜宁县西北部发现钱庄遗址,这里新发现的一条河道见证了“黄河夺淮”这段历史。

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东京守将杜充为阻止金兵南下,在滑州决开黄河堤防,造成了黄河改道,大部分黄河水从泗水分流入淮河;南宋绍熙五年(1194年),黄河南决,从此长期夺淮入海。由于黄河夺淮,灾难频繁,南宋晚期之后,可能就无人在这里居住,所以从南宋到明清之间出现了“断层”。

大量遗址和文物的发掘证实,在汉代早期,阜宁境内特别是淮河两岸已出现巨大的聚落群。在阜宁县羊寨镇立新村境内出土北宋越窑青釉执壶,说明当年该地区经济曾繁盛一时。


来源:市文广旅局办公室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