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地观众印象中,淮剧是本乡本土的戏曲,要么是古装戏,要么是乡土小戏,即便是获得国家文华大奖的《小镇》,整个呈现也不算特别时尚。然而,11月19日晚上演的江苏省淮剧团新剧目《裂帛》,却一步跨越了“时尚”,直接奔着“潮”而去了。
◆ 故事“潮”:直面爱情的挣扎
爱情是所有文学艺术的母题之一,在我国传统戏曲中并不少见。但用传统戏曲讲述现代爱情,而且是直面当下青年人的爱情故事,却非常罕见。
淮剧《裂帛》的剧本,是由我市剧目工作室“90后”青年编剧周至创作,曾获得首届紫金戏剧文学奖。该剧讲述了一对当代青年在爱中挣扎、寻找的故事。两人年少相恋、即将步入婚姻的感情,因为一场球赛分崩离析。对女子来说无异于晴天霹雳。愤怒、不甘、嫉妒,威胁、跟踪、恐吓,她用种种极端的方式想要挽回,却一次次画地为牢。作为演员的她,在角色和自身之间、放手与坚持之间、梦境和现实之间沉溺、挣扎,并最终做出了抉择。
“爱还是不爱,决定很难做,但首先是要认识自我。”周至告诉记者,爱情是亘古不变的主题。对于当下的青年人来说,爱是单纯的,爱或者不爱,都是自我的选择。但爱又不是单一的,爱或者不爱的背后,蕴含着一个人内心成长、认识自我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挣扎的、是痛苦的,是纠结的,但无论如何,都是成长的一部分。
◆ 结构“潮”:戏中戏、古今情
大幕拉开,八名衣着一致、妆容一致的男女两两成对。依次演绎着王魁和焦桂英相识、相恋、相别、相恨的故事。淮剧《裂帛》的序幕,简单的布景、抽象的表述,既给后面的故事打了底,也给了观众耳目一新的感受。
《裂帛》的叙述结构,采用了戏中戏的模式。男女主角既是多年恋人,也是剧团戏曲演员。现实中,二人正在闹分手,戏里面,两人是王魁和焦桂英。戏里戏外的相似性,让女主角两相混淆,一句“你若是移情别恋,焦桂英会活捉你的”,充分展现了女主角人戏不分的情感状态。
该剧的导演是江苏省淮剧团团长陈明矿,演员则是该团“90后”的青年演员,张泠、唐晓云、王登洲、刘亚军、崔杰、安鹏辉,年龄与剧中人物相仿,对戏中戏的剧团生活又无比熟悉,某种程度上,淮剧《裂帛》是省淮为这批青年演员量身打造的一部新戏。
“当年我真正意义上挑大梁的新戏,是《一江春水向东流》,那时我已经过了三十岁。”陈明矿告诉记者,现在这批青年演员还未到三十岁,戏曲的整体环境也远超当年,希望他们能够在更好的平台上挑起省淮乃至淮剧的大梁。
◆ 内涵“潮”:一代人如何裂帛重生
一个看似寻常的爱情故事,在导演陈明矿眼中,却有着不一般的价值。“敢爱、敢恨、敢于放手,‘90后’他们身上这一点,的确很令人羡慕。”陈明矿是“70后”,在他那个年代,自由恋爱没问题,但要拿得起放得下,着实有些为难。“如果两个人一旦分手了,最好全世界都别知道他们爱过。”
凡事都是双刃剑。陈明矿敏锐地看到,敢爱敢恨的背后,是年轻一代的自我意识极为强烈,这也就影响了他们的责任意识和大局观。在剧中,女主角情伤到极点,能把生活和戏剧两相混淆,甚至影响排戏的情况,在老一代剧团人身上很难出现。
“这部戏里,我们当然关心爱情的样态,它是多姿多彩、没有对错的。但我更关心这一代人如何从困境中走出来。这个困境在现在的戏里是爱情,但对这代人来说,明天的困境可能就是工作、家庭、子女乃至生死。”陈明矿说。